我们期待着监护人监督、国家监护、长效救助机制等制度的建立,这是关于“微博打拐”的争议所贡献的最大成就——令全社会关注儿童乞讨这一积弊,探讨助其生存之道,尽管我们深知,问题的彻底解决,也许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……
春节前后,“微博打拐”成为报纸以及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热门话题,很多对拐卖儿童这一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,以“举手之劳”助一臂之力,充分显示着社会团结的力量,展现了人们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愿望,这种正义精神值得称道。
不过,在全民打拐的同时,也有人呼吁民众要理智释放自己的热情,别把打拐变成了“打乞丐”。
按照公安部以及专家的调查数据,很多流浪乞讨儿童并没有被拐卖、胁迫的情形,比如去年11月份,大连市“打拐办”协调民政等部门为流浪乞讨儿童建立DNA数据库,目前入库的182名流浪乞讨儿童中,还没有发现被拐儿童。
如此冰冷的事实,也许会让人们对“微博打拐”及其引申出的问题多一分冷静的思考。
面对生存和尊严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,但大多数人无疑选择了前者,而乞讨行为就是这些底层人士牺牲太多尊严而寻求的一条生存之道,对此,社会必须予以足够的宽容,而不该以各种理由,来试图剥夺这部分人的生存空间,这已成基本共识。而关键问题在于,对于乞讨者中那些并非被拐卖的儿童,如何妥善安置?
我们理解很多人的理想主义畅想,理解诸如“微博打拐,让乞讨儿童在中国大地上绝迹”这样震撼人心口号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,但是,以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,“让乞讨儿童绝迹”的呼声显然过于超前。因为此前,各地也并非没有做过禁止儿童乞讨的努力,并对“狠心的”父母加以严厉惩罚,可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,对乞讨儿童的父母进行刑拘等处罚,那些儿童如何安置?在大人连自己都难以养活、只能靠乞讨维持基本生存的情况下,又怎么会让孩子有安享生活乃至上学的机会呢!
所以,从“微博打拐”上升至“让乞讨儿童绝迹”的高度,绝不是喊句口号那么简单。如何能够给“被解救的乞讨儿童”以切实帮助?在这一问题上,政府与全社会都应认真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,以便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过上有保障的生活。
我们期待着监护人监督、国家监护、长效救助机制等制度的建立,这是关于“微博打拐”的争议所贡献的最大成就——令全社会关注儿童乞讨这一积弊,探讨助其生存之道,尽管我们深知,问题的彻底解决,也许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……